本書推薦給家裡有嬰幼兒、準備要上幼稚園的父母們。
♤推薦理由1:作者。
本書作者何翩翩,為擁有13年資歷的蒙特梭利幼兒園長。
除了身在幼稚園一線接觸了各形各色的親子,在書中也分享了不少雙胞胎兒子的成長經驗。
♤推薦理由2:文筆流暢。
透過園長經驗故事傳達蒙特梭利和正向教養的理念。
由於作者在臺灣任職幼兒園園長,能將臺灣父母常見的迷思和不佳的教養樣態,以輕鬆的筆觸表達出來,對於面臨相同階段教養問題的父母很有啟發。
如果你也是家有幼兒、正面臨幼兒教養和選讀幼稚園的相關問題,也認同正向教養,歡迎一起來閱讀《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翩翩園長的45個正向教養解方》。

《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翩翩園長的45個正向教養解方》節錄
Stage 1/孩子的第一個學校是家庭
♡讓孩子學會獨立,是父母的天職。
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其實就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孩子遲早都要學會獨立。
看著許多家長的過度呵護,作者表示,給兒童不需要的幫助,就是對兒童生長的壓制,就是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成人卻出於寵愛或缺乏耐心,一再出手剝奪他練習的機會時,就是一步步將孩子推往無能的路。
父母要做的是練習提高敏感度,給予孩子真正的“需要”,而非不斷給予家長的“想要”。
孩子需要的從來就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主要照顧者的愛與陪伴。
♡關於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的同時,也必需教孩子要尊重任何人(包括父母)。
不要過度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的認知有限,更會因為家長不斷的詢問而心慌失措。
過度的保護與詢問,對孩子絕不是尊重,而是干擾。
♤針對手足:教大罵小
請盡量不要在小的面前罵大的。
務必要幫大的保留面子(帶開私下溝通),讓小的對大的服氣且尊敬大人。
如果只著眼在表象的公平性,絕對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小孩要的公平,絕對不是大家都有一樣顆數的糖果這種表項數字。)
♤《打才有用》是迷思
打罵,很多時候只是宣洩你的情緒、宣示你管教的主權。
不要讓孩子在後悔自己犯錯的同時,還要提防大人情緒失控。
他也學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始終沒有學到解決問題。
♤管教(關於賞罰)
- 遇到小孩做錯事時:陳述事實、接受情緒、提供方法。
「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絕對比懲罰有效。
協助孩子學習自我負責,但必須符合邏輯性,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賞罰制度可能會造成孩子更多的潛在問題,像是養成物質主義的小孩。
賞罰的強度必須根據孩子的氣質與發展而定。
得到獎勵的原因是他努力的過程。
一開始就把界線和結果說清楚,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斷測試大人的底線。等待成人更明確的指示與堅持。
♤你敢哭試試看!?情緒沒有對錯。
要培養出理性、有教養的孩子,就應該給他們方法而不是情緒。
示範或引導孩子如何處理、消化負面的情緒。
處理情緒的前額葉大約要到十八歲以後才會成熟,大人穩定的前額葉是最能幫助孩子發展自己前額葉的良師。
接受孩子的情緒,絕不等於認同他的行為。
♤關於禮物不選聲光刺激型的(因為會破壞孩子的感官能力)
♤3C餵養
長期看電視反而會降低思考力、探索力、抑制想像力、創造力、降低專注力、閱讀力、造成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過度沉溺於虛構世界,易導致孩子受挫時,不願意面對事實。
♡未來成功的關鍵是良好的情緒力、人際力、專注力。
孩子需要爸媽陪伴著示範,給予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才能培養出來的能力。
只有真實的工作與生活經驗,才能引領孩子邁向成熟。
孩子很多時候要的不是建議,而是有人幫他重新整理情緒。
♡親子共讀
最忌諱的就是最後變成了爸媽說教時間。
選擇適合孩子程度,且孩子有興趣的讀物。
孩子如果有主動求知的動力,並懂得享受閱讀的樂趣,他就有能力跟著時代的脈動前進。
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將可增加孩子對話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因為語言能力絕對和閱讀能力息息相關。
Stage 2/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知道的事
♧ 幾歲上幼兒園最好?一般建議3歲。
三歲起孩子會慢慢進入社交的敏感期。
要增加孩子人際的經驗、擴大生活圈。
但是,仍要視孩子的程度、主要照顧者和家庭環境等多方考量才決定。
!重要!再好的學校教育都無法取代家庭教育的。
♤關於學英文:作者表示,沒辦法接受全美語的學前教育。
作者理由:幼兒語言學習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期,但卻有五歲這個遺忘的關鍵期,如果平日沒有持續的學習與大量的語言互動,那麼不管學習什麼語言,終會功虧一簣。
孩子的母語已經有一定程度,對英文也有興趣,才是開始學習英文最佳的時機點。
- 母語學習絕對是任何語言學習的基礎
- 要持續營造愉快學語文的環境
數據顯示:「從幼兒園開始學英文」和「不是從幼兒園開始學英文」的學生,在國中的英文平均分數差不到一分。
♤不要太強求分數
太把分數當競爭力,暗示「成就導向」的教育,很可能害孩子物化了自己。
♤運動的好處
- 促進健康
- 增強學習力
- 穩定孩子的情緒。
藉由運動後釋放的腦內啡,達到專注與穩定情緒的效果。
Stage 3/入園後遇到的疑難雜症怎解
♧孩子適應新環境的速度,往往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真正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孩子獨立生活」。
♧除非出現霸凌或攻擊事件,否則盡可能不要替孩子出面解決人際問題。
Leona(茹)閱後心得
本書沒有太多深奧的學問,十分推薦還沒有讀過任何一本育兒書的父母作為初階入手書。
雖然作者是有蒙特梭利的背景,不過本書重點偏向正向教養居多(我還是沒抓到蒙特梭利的差異性),書中也點出很多臺灣家長常見迷思,我在閱讀時,也有幾項也讓我察覺到,原來我也有觀念不恰當的地方。(這也是我必須持續閱讀的理由,增強自己的育兒力。)
例如,美感教育。我也曾經對美術老師鄙視彩色筆很不以為然,也不認為蠟筆作畫比較高尚,在看了本書後,也漸漸被作者提出的理由說服了。
在看目錄時,也許有些家長對於本書的期待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面對孩子要上幼稚園的過程,但總結而論,影響孩子各種層面最深的還是父母(主要照顧者)的言語和行為。
許多臺灣父母在幼兒園階段恨不得孩子能把十八般武藝精學,然而,很多教養書都告訴我們,孩子在學齡前其實最不需要硬塞的知識,而是內在能力的養成(例如:好奇心、責任心、自我要求、情緒力等)。甚至硬逼著學知識的孩子,普遍在未來沒有比較高的優勢。
育兒是一條不斷在自我修正的道路,希望本篇文章分享,也能對看到這裡的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