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書|閱讀筆記♡父母的語言

決定孩子未來學習軌跡的基本要素:“早期的語言環境”。

《父母的語言》作者介紹

小兒人工耳蝸植入外科醫生,因臨床發現天生聽力困難的嬰幼兒,在植入人工耳蝸後,卻因家庭環境影響,語言力、閱讀力產生天壤之別,使作者開始投入社會科學研究(心路歷程寫在本書第一章)。

《父母的語言》閱讀筆記

♤嬰兒不是生來聰明,是“親子對話”讓他們變得聰明。

三歲結束前,人類大腦已完成85%生理成長。

決定孩子未來學習軌跡的基本要素:“早期的語言環境”。

  • 語言:
    • 建立字彙
    • 對話技巧
    • 提供社交、情緒與認知發展的基礎。

處於語言豐富的環境,語言技能提升,會促使自我調整的能力提高。

◇質與量都重要。

嬰兒需要照顧者愛與溫暖的積極回應互動。

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在數學、空間推理、讀寫潛力等發揮。

♤早期語言環境貧乏

早期語言環境貧乏的孩子,語言處理慢且無效率。(即使後來接受密集字彙療育課程,仍無法彌補早期語言環境貧乏帶來的腦部損害。

嬰兒時期,若處於充滿持續高壓的“有毒”環境,會造成嬰兒內部的“壓力源”,大腦開啟防禦系統(戰或逃),致使腦部分出注意力在防患未然,不能專心學習,以致影響發展。

有愈來愈多研究表示,新生兒哭泣卻無人照顧持續一段時間,大腦連結會受到永久負面影響,導致長大後在學習、控制情緒和行為、信任他人等方面遇到困難,且容易有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失調的身體問題。

命令句、禁止句、指令

作者也提出,命令句、禁止句,似乎會抑制孩子習得語言的能力。

與命令行為規則相比,照顧者向孩子提出平靜的提出建議,孩子更容易發展自我調整和執行能力。

真正的自我調整,必須由孩子自己告訴自己。(非外在指令)

作者表示,父母要用“原因思考”的語句取代,幫助孩子理解,做某件事是有基本理由。

另外,“信念落差”是貧窮孩子缺乏成就的關鍵因素。

♧用3C科技(例如:電視)學習語言可行嗎?

語言能夠吸收,重點在於一來一往的互動。

♤關於讚美

讚美,若掌握不當,反而可能會變成負面力量,不僅無法勉勵孩子,還會讓他們變得被動,習慣倚賴他人意見和評價。

讚美“好事”,會鼓勵孩子把好事變成習慣。

基於個人V.S基於歷程

基於歷程的讚美,會對孩子的成就產生正面效果。

基於個人的讚美,適用於孩子發展同理和善良的意識。

♧性別決定數學能力是偏見!

♤恆毅力

每個教育者都不該灌輸“能力至上”的想法。

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失敗的主因,往往是放棄,而非能力不足。

希望孩子擁有的態度,是在面臨阻礙時找出克服方法,而非輕言放棄。

♤三T原則:創造嬰幼兒最佳大腦發展環境。

共情關注(Tune in)

  • 觀察
  • 詮釋
  • 行動

專注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並隨同參與其中。

孩子的執行能力尚未充分發展,所以只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保持專注。(換言之,孩子不會對沒興趣的事物產生專注力,也無法從中學習。

多說一點(Talk more)

  • 敍事
  • 平行對話
  • 不要用“代名詞”
  • 去脈絡化語言(3~5歲)

作者建議,可以談當下周遭的事物,保持眼神接觸,並盡量靠近孩子,吸收語言同時也能感受父母的溫暖。

輪流說話(Take turns)

鼓勵孩子參與對話。

Leona(茹)讀後感

從孩子出生前,不斷從衛教、或其他育兒資訊得知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和好處。

在閱讀《父母的語言》一書後,更加明白“書”只是媒介,重點在於藉由親子共讀開啟親子對話,並且藉由書本的語彙,創造生活中鮮用辭彙。

親子共讀的重點在“共”,從來不是要好好閱讀完一本書,而是創造親子對話的空間。

不只是語言量很重要,語言品質、型式、內容也很重要。

在閱讀完本書後,我也開始意識到,原來我也很習慣用指令句、命令式,也很常對孩子說“不要……”,這類的話語權完全掌握在大人,拒絕孩子開啟對話的可能。(若是大孩子可能會“頂嘴”,很多大人並不是向孩子分析指令原因,而是一味指責孩子不尊重大人,其實是大人的不應該。)

我們總是以為孩子開口說第一個單字,才開始學習語言,然而,更多研究都證實孩子更早之前就在學習父母的語言,孩子的大腦默默建立起了知識庫,擁有豐富知識庫的孩子發展更好。

本書末章提到了父母是用成長思維或固定思維在看待孩子的成長,也決定了孩子的發展潛力,要改善孩子的狀態,要先改變父母的思維。

願看到這裡的父母也能從本文得到收穫。

歡迎追蹤I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