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孩子腦袋裡的觀念(金錢觀、價值觀)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言行熏陶下耳濡目染而成。
金錢是現在商業時代重要的課題。
Leona(茹)認為,理財就是理人生,有良好、適宜的金錢觀念,比直接授予巨額財富還要重要。
金錢僅是達成人生各種目的的工具,不應該將想賺更多的錢視為目標。
希望藉由專家的著作,提供教育孩子金錢觀的藍圖,以及省視家長自身有沒有觀念偏差的不利教養行為。
本書作者王奕璿,畢業於政治大學IMBA、澳洲UNSW社會發展碩士。經常把投資策略、交易心理、兒童財務行為的觀察心得分享於臉書《餐桌上的五分鐘財金對話》(看上次更新已經是2023年5月)。另有著作:《情緒投資》。
《窮爸爸教出富小孩:內建孩子理財力,父母絕對要懂的15項FQ教養學》閱讀筆記
PART 1 家長是孩童財務教養的起跑點
家長要傳承給下一代的是,對金錢的態度和觀念。
即使孩子學會財務知識卻不能落實在理財行為,干擾因素多是習染上一代的非理性財務行為。
很多心理學研究表示,兒童3歲或更早就從日常生活中學習父母言行(包含金錢觀)。
CNN專欄曾有一篇財經行為專家認為,5~7歲孩子已奠定消費與儲蓄習慣。
家長身教 | 兒少行為 |
財務信用跳票 | 及時行樂不擅儲蓄 |
帶著情緒處理錢財 | 衝動消費、投機性強 |
父母身教不一致 | 兩邊鑽漏洞討好處 、見縫插針 |
不借貸 | 信用良好/ 對貸款申請沒信心 |
負債 | 了解基本財務知識,但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
♧錯誤財務觀念:對自我的觀感過度依賴別人的看法。
人的天性中有著被尊重的渴望。
偏差少年傾向將自我價值和金錢作連結。
照顧者們總以物質條件取代關愛,容易造成孩子無止盡的物慾,也無法實質感受到被照顧的關愛。
◇自我價值不要和金錢過度連結,「金錢只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孩子若將自我價值與自身財務狀況連結,容易將金錢稀缺轉化為自我負面評價。
◇心理學研究說,經濟面的創傷有可能引起負面的自我看法和精神狀態,其中一項便是「金錢羞恥感(Money Shame)」。
更肯定自己內在價值的孩子,通常對自己較有自信、相信憑本事吃飯的人,較不會以掏錢購買奢侈品、交換地位刷存在感。
◇金錢應該投資長遠效益的東西。
♧精緻窮的教養,來自於自尊心強的父母、輸人不輸陣、喜歡比較、較缺乏理財觀念。
家長可在生活對話中,不時引導金錢觀的談話,有助孩子與金錢建立健康關係。
透明公開的話討論金錢,才有助於孩子的財務經驗累積。
家長應注意自己是否在言談之中,流露出對貧窮或財富的任何標籤化、刻板化解讀。
應盡量使用積極的語言,避免使用負面語言。
家長並不需要有財務專家的水準才能與兒童開啟與金錢相關的對話。僅是簡單的價值觀討論,也能引導兒少建立健康的財務觀念。
多數孩童的理財觀念在7歲形成,並且能判斷貨幣的價值,有更成熟的思考力、耐性及運算能力。
◇財務自由的三種主要策略:
- 參與投資
- 提高儲蓄率
- 降低負債
家長應擴大孩子的視野,傳統工作收入不能保證未來,未來的世代必須學會如何開發多種收入來源。
財務自由從提高儲蓄意識開始。
財商能力低的父母傾向養育出財商能力低的孩子。
父母本身必須能自信地與孩子們談論金錢問題,經常向孩子們示範自己如何與金錢打交道,孩子便很容易滋長財務方面的應對能力。
家長可自學精進財商知識,以避免錯誤示範。
◇培養兒少財務關鍵習慣,家長可以做:
- 給予儲蓄的誘因
- 教導複利的觀念
- 規劃儲蓄使用在長遠目標
- 開帳戶設定儲蓄目標
PART 2 培養財富天性的關鍵習慣
節儉力
富有的關鍵是在於慾望少。
節儉代表儲蓄金錢和時間。
情緒力
一個人如果不能掌握自我的情緒,則不容易從投資中獲利。
家長應避免對情緒置之不理、諷刺小孩的情緒。
◇在生活中幫助兒少們辨識情緒及提高表達情緒的能力:
- 注意情緒
- 利用情緒建立親子間的連結
- 傾聽孩子的聲音
- 為情緒命名
- 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組織力
◇組織力應用在財務:減少財務混亂、減輕財務壓力、有效率地達成理財計畫和目標。
◇財務失序的三個因素:
- 心理因素影響
- 社會環境影響
- 長期慢性原因
心理性的影響因素,則是強迫囤積症者對於金錢和物品的不健康心理依附。
囤積物品的是家庭中的家長,對兒童的財務行為示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記帳是一種無關財務專業,可以培養的自我管理習慣。
要訓練化繁為簡的財務組織力。
道德力
只追求賺錢的生意不是成功的生意。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好奇力
正規教育教會你謀生,自學則讓你富有。
家長提早對財務教育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想法,將是啟蒙兒童理財的第一步。
時時保持好奇心,學到的東西越多,越能在大腦中產生互相連結的複利效果。
創造力
創造力變現出新的商機大餅。
一個人靈活運用創意,不但能解決問題,還幫自己的財路開闢生機。
創造力源自於資源稀缺,貧窮不會限制想像力。
目標力
目標不是要更多的錢,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教育孩子,藉由金錢作為工具,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和抱負,為社會盡些責任。
有理財目標的人清楚自我定位。
一個人如果沒有學著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容易因為外在資訊、大眾傳播的影響,迷失在無標無的的跟風潮流中。
安全感
財務安全是學習量入為出。
金錢安全感是人與金錢之間的安全感。
財務安全感未必和帳戶數字有關,更多時候是投射出一個人對自我看法的內在不安和焦慮。
成人對金錢的莫名恐懼會感染到下一代的金錢觀,例如:父母為了節省,而刻意壓抑兒童的需求,很可能讓兒童誤解為爸媽不愛我、爸媽不在乎我,認為自己不值得多投資在自身上,因為自己「不值得擁有」。
♡安全感的培養:讓兒童有嘗試錯誤和成長的機會,同時給予夠多的金錢素養,預先避免兒童做出錯誤的決定。
沒有試誤機會,或是一作下錯誤決定便立即被家長嚴厲告誡,將不利於兒少們累積財務經驗。
金錢與歸屬感
歸屬感始於接受自己。
青少年沉迷一些嗜好,更多原因是想和同儕產生共通話題,融入有共同興趣的群體等。
當孩子提昇自己的財務管理經驗,就越能說明及堅持自己不跟風購物的原因。
以上是本書閱讀重點筆記分享。
書本內容以金錢觀念圍繞,Leona(茹)認為金錢觀其實是蠻主觀思維的,在採納觀點時,仍需要視自身實際財務狀況和財務目標來實行。
在此也僅把符合我個人金錢觀的思維作為筆記。
希望本文分享,對看到這裡的您有收穫。
最尾端,Leona(茹)精簡本書重點大致如下:
- 父母應提升自己的財商,才能以身作則。
- 著重孩子的內在自我價值。
- 不要在孩子面前避諱談錢,反而要用積極的話語談論金錢。
- 愛和歸屬感,也是提升金錢安全感的基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