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書|閱讀心得♡《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

接觸了正向教養的觀念後,試著重新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也試著回想,我會喜歡怎麼樣的長輩,無非是態度相處如沐春風、言語正向。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

封面

在閱讀本書之前

近兩、三年,透過許多網路上的閱讀分享,才漸漸接觸了阿德勒心理學和正向教養。

我以前聽到教養,直覺就是要學一堆方法,去管教孩子。

我幾乎是認定人性本惡,必須用禮教制約。

接觸了正向教養的觀念後,試著重新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也試著回想,我會喜歡怎麼樣的長輩,無非是態度相處如沐春風、言語正向。

我現在沒有把握自己可以成為那樣的長輩,但是,仍是想從正向教養的書籍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支持者、激勵者。

尤其是在學齡前的嬰幼兒階段,雖然這段記憶是人一生中最淡薄的記憶,但是,父母的言行卻是最能奠定孩子一生性格基礎的時刻。

推薦序

看到是我有臉書追蹤的臨床心理師寫序,序中簡要帶出正向教養的重點,讓我更容易閱讀本書。

處罰常帶陷入權力爭奪,此句也是我閱讀本書的新體悟,傳統的體罰、懲戒其實是體現權力不對等關係。

家長對孩子常有超齡的期待,也是父母誤解孩子,因而常用情緒育兒。

正向教養不只是教父母如何育兒,也是在同時梳理父母的兒時經驗,尤其是調節情緒、言語溝通。

有了推薦序的導引,更能快速瞭解“正向教養”的宗旨。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本書重點節錄

不練習堅定的父母,可能會淪為溺愛。

♡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

  1. 相互尊重
  2. 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
  3. 有效溝通:孩子參與思考和決策。
  4. 了解孩子的世界
  5. 教導性的管教:不縱容也不處罰。
  6. 專注於解決辦法而非處罰
  7. 鼓勵
  8. 孩子感覺良好時會做得更好

♡孩子的4個基本需求

  1. 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2. 對自我能力的認知
  3. 個人權力與自主性
  4. 社交與生活技能

♡正向教養的8個方法:

  1. 讓孩子參與
  2. 透過尊重教導尊重
  3. 使用幽默感
  4. 進入孩子的世界
  5. 說你想說的,並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貫徹執行。
  6. 有耐性
  7. 行動,不說話,並仔細監督。
  8. 接受並珍惜自己的孩子獨特性

♤歸屬感

孩子天生便會尋求與他人的連結感:感覺自己和家庭、社區、學校有連結,較少出現不當行為。

大多數幼兒的不當行為多屬於尋求、確認歸屬感。

♤讓孩子參與

  1. 建立日常慣例表
  2. 給予有限選擇
  3. 提供孩子幫忙的機會

♤適齡

學習孩子的發展階段、適齡行為與能力,可以幫助父母不會過份期待孩子能力範圍以外的事。

♡鼓勵和讚美的區別

♧懲罰與權利爭奪

懲罰,就算有立即的效果,但並不能創造長期的學習。並且容易陷入權力鬥爭。

懲罰,容易引發懷疑、羞愧、內疚、叛逆,更容易產生更多不當行為。

威脅氣氛下,人是不可能積極學習。

♧說教

用說教灌輸觀念時,孩子常置之不理。

因此,最好是讓孩子參與決定,引導出孩子們的想法和看法,而不是告知他們該怎麼做。

♧孩子不聽話:

  1. 說教、責備、嘮叨,孩子並不會聽話。
  2. 大人製造權力衝突,讓輸贏比合作重要。
  3. 孩子不能服從的原因:尚未發展出某些必須的社交或思考技能。
  4. 孩子與大人的事物優先順序設定不同。
  5. 大人沒有傾聽孩子的心聲。

♧解讀不當行為的背後原因

Leona(茹)閱讀心得

♤權利爭奪

親子的衝突居然可以用“權利爭奪”來解釋,在書中看到這樣詮釋,我有種豁然開朗感覺。

回顧童年經驗或看別人的育兒,有些比較難以馴服、倔強的孩子,僵持不下的教育情境的確像是在拼輸贏。

教養不應該是輸贏問題,但是傳統教養方式卻常是用這招。

只要搬出“不孝”、“對長輩沒中沒小”,長輩就等於贏了這場衝突。

這也顯示處罰常常為什麼沒有長遠的效果,孩子只是一時認為“我輸了”,很多孩子並不能認知他真的做錯事,或是下次怎麼做才不會重蹈覆轍。

有些孩子,等到長大,更有主見和力量,覺得他們可以贏父母,就變得更加叛逆。

♤與孩子合作

當孩子做錯事,正向教養希望親子是以合作的方式,引導孩子自行分析做錯事的後果、必須承擔的責任,並且共同思考解決方案。

在平常,正向教養也鼓勵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可以發表意見,可以參與家庭裡一些決策。

父母也應該視孩子的發展能力,給予有限、合理、適齡的選擇。

合作,讓孩子參與,是賦能。

讓孩子發展自主性,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接受

學習正向教養,另一方面也是在練習“接納”的過程,透過了解不同年齡的發展差異,孩子也有各自的氣質和性格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沒有一體永久適用的方式,唯有學習不同工具,掌握原則和背後的道理,可以幫助親子關係的融洽。

我在讀了心理學、教養學相關書籍後,也體悟到親子關係也是諸多人際關係的一環,信任和尊重是永恆的底層邏輯。

♤不當行為背後的秘密

我認為,正向教養教導我最多的是,看到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也是我認為在我的成長路上最少被理解的部分。

很多孩子(包含當年的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錯事(認知理解未成熟、或是真的不知道是錯的,沒被教過),或是故意做錯事(覺得自己沒有被愛、被尊重、被關注,刻意吸引注意或就是故意惹討厭的長輩生氣)。

我的成長經驗,大多是不當行為發生時,長輩也有知道我是在耍任性,而刻意置之不理,我也是屬於吃軟不吃硬的倔強脾氣,忽略我有不開心的事情不來解決,只會換到我的疏離。

通常傳統的做法會有人扮白臉作緩衝角色,但是,黑白臉角色分工通常只會讓扮黑臉的大人和孩子關係疏離。

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其實成因多是想被理解,一味用懲罰處理,只會擰壞了親子關係,也無助於孩子學習。

這也是我在閱讀正向教養書籍,覺得被理解的部分吧!原來有人讀懂我小時候的不順從,原來那時候的我不是壞孩子,只是做了孩子常在做的事罷了。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還有許多內容在本篇閱讀心得尚未分享,例如,如何面對孩子說謊。

書中也寫了許多育兒情境小故事,或許再過幾年,有更多育兒經驗後,重讀會有更多即視感,會更有感觸。

此外,也提供了不少關於送托、特殊兒等情形,父母的選擇和心態,這方面也建議有需求的父母可以自行閱讀書籍,一定會有所收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