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標題說的就是我。
我自認,自己是擠奶技巧很差的媽媽。
最初,在月子中心遇到生理性漲奶(俗稱「石頭奶」),手擠奶雙邊半小時只能擠出30ml,擠了乳房只有乳暈是軟的,石頭奶還是硬得跟石頭一樣。
幸虧白天有月子中心護理師協助我親餵,我才能順利慢慢消滅石頭奶。
後來想到我有手動式單邊擠奶器,順利擠出60ml,雖然只夠提供半餐,但是,擠奶量翻倍已經讓我雀躍。
只可惜,直到月子中心畢業退房,手動式單邊擠奶器最多也只擠過80ml。
悲慘的是,我還換得一雙扳機指,出月中後採取全親餵不擠奶的一個月後沒有使用手動擠奶器,大拇指關節仍是感到痠痛。
(所以我完全不推薦手動式擠奶器,但是,也是有聽過部分媽媽電動擠奶器擠不出來,但是手動式可以擠得很順的。只能說,擠奶器是因人而異。)
結束半年育嬰留職停薪後,用了電動擠奶器,居然可以擠出120ml。
(以上擠奶間隔均為4小時)
除了全親餵可以追奶之外,我也曾經在復職前,考慮買電動擠奶器的當下,在寶寶莫名睡過夜的難得機會,再次給予手動擠奶器和手擠奶機會。
但是,辛苦搞了30分鐘,還是60ml左右,而且奶依然很硬,就是擠不出來。
想到上班後要冒著手痠和扳機指風險,我還是決定買電動擠奶器,果然親身證實,擠奶量真的只是技巧問題。
擠奶,要懂得如何引奶陣。
有9成以上的奶水是依靠噴乳反射(或稱排乳反射,或俗稱「奶陣」)移出。
所以選擇擠奶瓶餵的媽媽找出自己能夠引出奶陣的方法很重要。
(親餵時,寶寶的嘴巴就會自己引奶陣囉!不勞媽媽操心)
詳見毛心潔醫師示範
依照泌乳機制,引出奶陣的功臣是催產素(愛的荷爾蒙),要讓催產素順利分泌,就是要讓自己維持正向情緒。
所以大家才會鼓勵媽媽要放輕鬆、多休息、保持心情愉悅。
如果上面Sunny老師影片(要去官網)妳沒有點進去,這邊就先劇透部分。Sunny老師推薦增加擠奶量的方法,無非是擠奶時看搞笑影片、吃點心等等。
擠出奶陣後,擠奶手勢也很重要。
擠奶技巧參考影片
電動擠奶器也是因人而異
也不是貴的擠奶器,就一定適合所有人。
喇叭罩要符合乳房大小,太大、太小都不行。
不適合,無法擠出奶水還是事小,搞到乳房受傷,還要找醫生求救才是慘。
(擠奶器的選擇可看上面Sunny老師影片連結)
很佩服有些媽媽手擠奶技巧很強
雖然手擠奶可以移出較深層的奶水,移出量會比電動擠奶器多。
然而,很多新手媽媽的擠奶技巧都是有待加強的,畢竟現代人晚生也生得少,加上也很倚賴電動擠乳器,練習手擠乳的機會也很少。
甚至我聽有經產婦媽媽說,很多婦產科教導媽媽手擠乳的護士教的手擠奶姿勢也是錯的。
錯誤的手勢是很難有效率的把奶水移除。
除非本身體質泌乳量大,新手媽媽普遍在擠奶上很有挫折。
學習正確的手擠奶方式,勤勞練習,才能提高擠奶量。
不過,擠奶不只是在擠奶時候搞工又累而已,後續還要清洗擠奶器配件、奶瓶等。
所以我還挺佩服手擠奶技巧強的媽媽,只要一個奶瓶就可以搞定擠奶的事。
有些人就是擠不出奶水(供需平衡)
有些全親餵的媽媽,供需平衡情形下,乳房是擠不出奶水的。而且她們也不太會漲奶,隨時處在軟奶狀態。
有些媽媽在寶寶滿月就達成供需平衡,有些媽媽在寶寶三、四個月達成供需平衡,也有些媽媽在寶寶七、八個月達成供需平衡,更有些媽媽在寶寶一歲後才達成供需平衡。
即使擠不出任何一滴奶水,她們仍可以靠著全親餵把寶寶養大。
所以,用擠不出奶水來判定一個媽媽沒有奶,是不正確的。
擠奶不能痛,痛就會沒有奶。
最後呼籲,如果電動擠奶感受到痛,可能是吸力太強、喇叭罩不合等因素,總之就是要調整,或換別台擠奶器。
手擠奶若是感受到痛,極有可能是姿勢不正確。
姿勢不正確是擠不出奶水的。
記住前面說的有9成以上的奶水是依靠噴乳反射(或稱排乳反射,或俗稱「奶陣」)移出,引出奶陣的功臣是催產素(愛的荷爾蒙)嗎?
要讓催產素順利分泌,一定要維持正向情緒。
痛,是負面情緒。
不管是親餵或是擠奶,一定要記住,痛是不正常的,痛會阻擋催產素分泌,導致奶水無法順利移出。
如果在擠奶過程感受到痛,一定要重新檢示任何環節,或是求助專業有IBCLC證照的醫師。
(千萬不要找沒有專業知識的通乳師、泌乳師,除了按摩,母奶專業都不懂。)
很多媽媽主訴,擠奶擠到痛還是擠不出來,雖然泣訴得很可憐,事實上,就是痛(多是手擠奶姿勢錯誤造成,還有力道過猛)才會擠不出奶水。
奶水不能靠硬擠。
有正確的觀念很重要。
正確的觀念至少知道如何排雷,閃避迷思帶來的挫折和餵哺不順。
最後總結
- 擠奶量多寡是擠奶技巧優劣問題
- 排出奶量:寶寶嘴巴吸吮>熟練的手擠乳>合適的擠乳器
- 擠奶時,任何疼痛都是不正常的。
文末,希望媽媽都有正確的觀念,平安順利度過餵哺母乳階段。